非常認同:【念故事書不是我對孩子的工作,那是我們一起走過某段甜蜜歲月的最好證明。】跟我和孩子親子共讀的心得不謀而合,有時候,我貪圖的,也不過就是每天這15分鐘,孩子坐在我腿上的親密時刻。
親子共讀的核心價值就在於思考,繪本厲害的地方就是透過化繁為簡而自然貼近孩子生活的小情景,輕鬆就可以讓我和孩子置身書中,同時用孩子最單純的角度幫助自己思考,也幫助我釐清各種和孩子相關的成長議題。而且一本好的故事書之中,一旦作者想表達的思緒,經由和孩子共讀中被成功啟動思考後,連帶引導各種品格養成和表現出理想的行為模式,那麼親子閱讀的效果便成功有了發酵。
【閱讀】好像一直被「沈悶」劃上等號,不是的。只有你真正開始了閱讀這件事,你才可以和孩子在共讀這條路上肩並肩有了更親密的接觸,親子共讀一直都是「悅」讀家庭中維持緊密親子關係的重要元素。
【愛的時間】
.
好品格的孩子、大能力的孩子、專心的孩子……
不要以為這是我當初念故事書給孩子聽的原因,統統都不是!
那是結果,是自然而然、日積月累所得出來的結果。
.
之所以先講結果,當然是希望這些有形的東西,
能吸引現代忙碌父母的目光──
「哇!她的孩子那麼不讓人操心,她是不是有什麼訣竅?」
訣竅、秘密、快捷方式⋯⋯這些我都沒有,
我有的,只是做父母都可以付出的耐心。
.
九年前,看著還在繈褓中的嬰兒,
我怎麼會知道,將來他們是什麼樣的孩子呢?
在我根本不確定這些好品格、
大能力一定會發生在他們身上時,
到底是什麼力量,讓我無怨無悔、甘之如飴、
一日復一日地為孩子念故事書呢?
.
可能是靜靜的午後,可能是冷冷的冬天,
也可能手邊的工作剛好告一段落了,
我開口大喊一聲:「說故事時間!」
不論姊姊弟弟身處家裡的哪個角落,
這個呼喚總是屢試不爽地可以讓孩子向我飛奔而來。
.
「我要念這一本,不行,我要念那一本⋯⋯」
「媽媽今天很有力氣,一人選一本,媽媽全部都念。」
.
於是,歡歡喜喜的我們三人,
便跳上軟軟的床鋪、鑽進暖暖的被窩裡,
彼此肩靠著肩,聽媽媽慢慢地念著一個又一個故事──
不論外面的天氣有多寒冷,
不論外面的環境有多吵雜,
我總覺得,那個小小的被窩,
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。
.
有一天,孩子不論走到天涯海角,
不論經歷多少人生起伏,這個童年的回憶,
將是陪伴他們一生的重要情感。
.
這就是我當初幫孩子念故事書的動機,就這麼簡單。
.
當父母想要幫孩子念故事書時,
不要一心只想著好品格、大能力,
因為一旦親子互動落入了有目的可圖的心態──
我懷疑,父母的耐心可以持續多久?
.
養育孩子的過程,
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,而是需要耐力的馬拉松。
如果父母不能細細感覺那份幫孩子說故事時的幸福,
你可能忍著性子幫孩子念了三個月的故事書,
卻納悶怎麼都還看不到好品格的效果呢?
「這方法沒用,別念了!」
但是其實,你心目中期望養成的孩子就在眼前,
只要你繼續往前走,就一定會看到的。
.
學齡前的孩子,父母就是他們的天與地。
他們最愛的人,能放下全部的工作,
只是專心地為他們念本故事書,
即使不說「我愛你」,
孩子也可以深深地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愛意。
.
每回我幫姊姊弟弟念了一堆故事書後,
我似乎可以感覺到他們心裡的那份滿足;
就好像是我們自己讀了一本好書,
或看了一部好電影后,那種心靈被充實的感覺。
.
我常常一邊念故事書,
一邊冷不防地給姊姊弟弟一人一個吻,
或是說聲「我愛你」;
也會在他們問了一些令人讚歎的好問題後,故意瞪大眼睛,
對他們投以一個佩服得五體投地的眼光。
這時,我往往可以看見他們的眼睛裡透出的幸福光芒。
.
孩子上小學後,我開始為他們讀精采的章節故事,
因為內容較多,必須分天分次、慢慢念。
每當一有新的故事開張,雖然明明看到孩子聽得津津有味了,
我卻會突然停下來,淘氣地問一句:「好不好聽?」
.
聽得目不轉睛的他們,
總會讚歎地爆出一句:「好聽死了!」
孩子那份滿足的神情,
就是做媽媽的,幸福的來源。
.
念故事書不是我對孩子的工作,
那是我們一起走過某段甜蜜歲月的最好證明。